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6篇
化学   2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4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2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8 毫秒
31.
The preferred tissue for analyses of fish stable isotope ratios for most researchers is muscle, the sampling of which typically requires the specimen to be sacrificed. The use of non-destructive methods in fish isotopic research has been increasing recently, but as yet is not a standard procedure.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varying levels of success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non-lethally obtained stable isotope materials, e.g. fins, but none have accounted for the potential compounding effects of inorganic components of fin rays or lipids. Comparisons of carbon (δ13C) and nitrogen (δ15N) stable isotope ratios of muscle with adipose and caudal fin of two salmonids, Atlantic salmon (Salmo salar L.) and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L.), revealed that caudal fin can be used as a non-destructive surrogate for muscle in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but that adipose fin, where available, is a better proxy. The use of a published model to inexpensively counteract the confounding effect of lipids, which are depleted in 13C, greatly impro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sh muscle and fins. However, efforts to account for the inorganic components of fin rays were counterproductive and required twice the biomass of fins clipped from each fish. As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wild fish, controlled laboratory studies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these field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32.
激磁电感对直线变压器输出波形顶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理论上分析了激磁电感对直线变压器驱动源输出脉冲波形顶降的影响,使用Pspice软件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模拟验证。理论计算和模拟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激磁电感越小,输出脉冲波形的顶降越明显。设计了50 A的偏磁电路并进行了实验,在重复频率为20 Hz时直线变压器驱动源工作稳定,输出脉冲波形前沿约35 ns,平顶约130 ns,幅值约125 kV。与未加偏磁电路的实验结果相比,顶降明显减小(小于5%),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和模拟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3.
分析了快脉冲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FLTD)气体开关触发击穿延时的分布规律,利用MAT-LAB软件生成随机序列模拟开关击穿延时和抖动,在FLTD简化二阶电路的基础上,利用MATLAB分析了开关抖动对40个支路并联1 MA,100 ns FLTD模块输出电流脉冲前沿和幅值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开关理想时,即抖动为0,输出电流峰值为996 kA,峰值时间为90 ns,10%~90%脉冲前沿为54 ns;开关自身抖动与开关之间分散性之和为10 ns时,输出电流脉冲前沿增加约14%,电流峰值下降约2%;开关自身抖动与开关之间分散性之和为20 ns时,输出电流脉冲前沿增加约38%,电流峰值下降约5%。  相似文献   
34.
应用NiZn铁氧体的宽带传输线变压器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变换比为4∶1的宽频带传输线变压器,给出了考虑线圈互耦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了其阻抗变换特性。针对在以往传输线变压器分析中忽略频率变化对磁导率的影响这一问题,以应用NiZn铁氧体的宽带传输线变压器为例,将频率变化对磁导率的影响应用到分析传输线变压器特性中。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和比较表明:在传输线变压器输入阻抗的分析中,频率对其的影响是存在的,在等效电路模型分析中加以考虑,可以更好地与实际值吻合。  相似文献   
35.
基于比较测量法的光学电流互感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红斌  刘延冰 《光子学报》2004,33(6):708-710
提出采用永久磁体作为参考源应用于光学电流互感器中,对随环境因素改变的材料Verdet常数及线性双折射进行实时补偿的比较测量法.运用矩阵光学理论对该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设计的传感单元采用了点式传感头,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适合于在高电压环境中应用.  相似文献   
36.
基于半导体断路开关的8 MW,10 kHz脉冲发生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功率器件半导体断路开关具有高重复频率工作能力。采用高速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组件作为初级充电回路的主开关,建立了一台工作频率为10 kHz的脉冲发生器。脉冲发生器采用磁饱和脉冲变压器、磁开关及高压脉冲电容器组等固态器件进行两级脉冲压缩,产生小于100 ns的电流脉冲,对半导体断路开关进行泵浦,半导体断路开关反向截断泵浦电流在负载上产生高压脉冲输出。实验装置在电阻负载上得到了脉冲输出功率约为8.6 MW,脉冲宽度约10 ns,重复频率10 kHz的高压脉冲输出。  相似文献   
37.
基于电磁耦合机构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设计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供电机构、耦合机构和受电机构三大基本模块。对系统的整流滤波和高频逆变电路进行了仿真实验,整流输出电压波动小于6%,谐振逆变电路输出信号频率达1000Hz以上。采用低频信号发生器作为供电机构对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给出了500Hz下的空气间隙与电压传输效率的实验关系曲线,随空气间隙增大,电压传输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38.
光学平衡桥式电流互感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消除传感头随温度变化的线性双折射对光学电流互感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光学平衡桥式电流互感器的概念,并给出了设计原理.推导了与温度有关的线性双折射导致的线偏振光方化角变化量的解析式,并计算了用1/2波片来消除线性双折射影响时波片光轴的方向.给出了光学平衡桥的工作原理和信号处理的方法,推导出计算电流的表达式.进行了实验研究,螺线管电流为2 A,温度在20℃-65℃范围变化时,所设计互感器的输出误差在2.96%以内.提出的光学平衡桥式电流互感器,解决了原有方法存在的线性双折射随温度变化对测量精度影响的难题,有利于促进光学电流互感器的实用化进程.  相似文献   
39.
快脉冲直线变压器驱动源模块的原理及实验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直线型变压器驱动源(LTD)产生快脉冲的基本原理及技术优势,阐述了快脉冲LTD模块设计的要点,设计了输出脉冲上升时间小于100 ns的快脉冲LTD模块,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实验得到该LTD模块充电±16 kV时,短路放电的电流峰值为23.7 kA,电流振荡1/4周期为69.6 ns;充电±50 kV驱动0.85 Ω负载时,电流峰值为41.4 kA,上升时间为36.8 ns(10%~90%)和60.8 ns(0~100%)。  相似文献   
40.
PPCP用固态脉冲电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采用半导体开关与磁开关、可饱和脉冲变压器相结合技术的固态脉冲电源,此电源可用于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烟气治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实验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此类电源的可行性,解决了8支晶闸管开关串联的动静态均压及开通同步性问题,并对可饱和脉冲变压器及磁开关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电源在阻性负载上得到峰值电压37.5 kV、前沿101 ns、脉宽1 μs的脉冲,重复频率300 Hz,输出功率10 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